中国的以色列政策是否为时已晚?

10月8日,那些密切关注过去一年中国中东外交政策的人士听到了一份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惑的声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被问及前一天刚刚结束一周年的加沙冲突时 回复了部分原因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需要得到实现,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关切需要得到关注”。

如果毛泽东对巴勒斯坦困境和以色列安全困境的双重认识似乎是一种陈词滥调的外交策略,以确保等距离 — — 这是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袭击之前中国在中东的标准政策 — — 那是因为事实确实如此。但从 2023 年 10 月 7 日到一年多后毛泽东发表评论,一直没有类似的言论,这让她的言论在此类外交陈词滥调中具有罕见的价值。承认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关切”标志着中国与过去一年的单边外交的决裂,这种外交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同情,但自然也疏远了以色列。这可能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范式重新转变的开始。

中国对以色列不满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实施了可怕的恐怖行动,为冲突不断的中东打开了地狱之门。此后,以色列看到所有它所指望支持的国家都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了这次袭击 — — 但只有一个例外。令以色列感到沮丧的是,尽管迄今为止两国关系处于友好状态,但中国直言不讳地对“当前巴以之间紧张局势和暴力升级”表示担忧,甚至拒绝提及哈马斯,更不用说谴责它了。

这是中国一系列有意改变政策的言论中的第一个,这些言论似乎决心冒着与以色列暂时(或者北京可能希望如此)裂痕的风险,如果这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东方。在美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其陷入困境的盟友以及这种支持给加沙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苦难的背景下,中国迅速构建了一种反美叙事。它试图将华盛顿描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战争贩子,对巴勒斯坦人要求结束导致大批巴勒斯坦人死亡的战争的请求充耳不闻。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不仅会提升其作为一个和平、负责任的行为者的全球地位,而且还会赢得失望的阿拉伯人的喜爱,有望在他们和美国之间制造隔阂 — — 至少逻辑是这样的。

与反以色列 — — 从而反美 — — 的言论相一致,中国毫不避讳地为伊朗四月份对特拉维夫发动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辩护,认为这是对后者本月早些时候轰炸伊朗驻大马士革领事馆的合法回应。本着同样的精神,北京谴责以色列9月对黎巴嫩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袭击,并严厉反对任何侵犯黎巴嫩主权的行为,但没有像以色列希望的那样惩罚真主党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些指示性的热点事件以及其他情况下,中国在指出以色列的错误行为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反应,但在谴责以色列敌人的行为方面却没有表现出同样的热情。

对中以关系的影响

中国很可能严重错误地估计了其部分行为对以色列的影响。对于北京来说,这是在一个一向动荡的地区发生的另一场大火,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是自大屠杀以来对犹太人最致命的屠杀。这种认知差距意味着,中国越远离以色列,相信战后关系可以迅速恢复,以色列就越感到被昔日的朋友背叛、不尊重和疏远,而现在却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的同时猛烈抨击它。

以色列也做出了相应回应。表达失望的政府声明很快就变成了威胁 针对中国企业 在以色列港口运营并 与台湾调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向北京发出严厉的信息。这些举措与以色列公众舆论同步。 最近的民意调查 显示超过一半的以色列人认为中国对以色列不友好或敌对,其中大约 其中第三个 仅在 2023 年 10 月 7 日之后才采用此观点。

以色列对中国的不满还体现在 急剧下降 两国双边贸易的下滑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以色列政局不稳定,以及以色列进口总额在连续增长后自然而然地在2023年全面下降。

中国重新调整;为什么是现在?

承认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关切”远不足以弥补过去一年的党派言论,但仍暗示中国有意减轻中以关系受到的损害。人们可能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中国现在调整立场。

北京可能已经接受了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局限性,并认为试图以牺牲以色列为代价来获得进一步利益是徒劳的。尽管中国可以夸耀良好的民意调查以及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这两个主要海湾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持续飙升,但北京也明白,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保证将始终胜过金融交易。

如果关系延伸到关键技术等敏感领域,华盛顿只需要求其海湾盟友从北京撤资,就可以阻止中国与海湾关系的深化。这一认识的转折点必定是沙特与美国防务协定的重振,其中很可能涉及限制沙特与中国合作的条款。

此外,中国对伊朗的外交支持并不受海湾君主国的欢迎,尽管沙特与伊朗在北京的斡旋下实现了和解,但这些国家仍然认为德黑兰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威胁。

也有可能是,在以色列国防军(IDF)对黎巴嫩进行地面入侵并取得成功之后,中国正在考虑以色列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可能性 — — 并担心自己可能会站在失败者一边。中国了解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可能决定冲突的结果,因此努力与最强大的交战方保持一些联系,以免其被排除在冲突后中东之外。

中国对以色列态度温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美国新总统上任后不久冲突可能结束的预期有关。无论是卡玛拉·哈里斯还是唐纳德·特朗普,都肯定会将解决中东战争置于其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增加解决冲突的压力(尽管每位未来总统对于采取何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都有不同的偏好)这个结局以及和平将会是什么样子)。无论如何,中国都希望扮演和平斡旋者的角色,为此,它需要与包括以色列在内的所有人对话。

战后的第二天

中国太大了,不能被冰封。以色列知道完全断绝关系不是一个选择。虽然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中国重新考虑以色列的安全关切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北京的姿态即使持续下去,也不太可能改变太多。

一方面,中国对以色列关键基础设施、出口驱动型经济以及对高科技产品稳定需求的庞大市场的投资支撑着两国现在和未来牢固的商业伙伴关系。但即使中国恢复其歪曲言论,这一点仍然成立。

另一方面,中国背弃以色列的机会主义选择 — — 将其用作北京反美叙事的棋子 — — 无法挽回。中国的实用主义在海湾各国首都引起反响,提醒人们北京的外交政策不是出于对双边关系的承诺,而是出于与美国竞争背景下的系统性动机。现在与中国建立友好伙伴关系的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排除有一天它可能会像以色列一样受到对待——例如,如果海湾君主国与伊朗之间爆发危机。

以色列本身可能会因为环境而感到有必要原谅,但它不太可能忘记。中国可以忍受这一点。与与海湾国家的交易关系一样,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充满了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中国意识到其主要竞争对手可能会限制中以关系,因此知道其与以色列关系的交换性质不太可能从根本上好转。因此,在不期望双边关系取得飞速进展的情况下,它选择对以色列感到不满,直到这一战略危及其在中东冲突后环境中的地位。

鉴于北京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其策略很可能会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以色列可能不太愿意 — — 并且更加怀疑 — — 与中国做生意。

结论

加沙战争考验了中国在中东的平衡能力。在保持中立和乘机削弱美国之间,北京选择了后者,故意危及与以色列的关系。中国这样做是因为它意识到与以色列的关系始终受到限制。

现在,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困境,中国表示有意重新调整其立场,至少是在口头上。要么是因为过去一年的片面言论已经不再达到目的,要么是出于战后安排中对未来的务实考虑,中国正在慢慢回归更加平衡的态度。中以关系的解冻虽然不太可能达到战前的水平,但这是由中国的庄严和以色列的金融需求决定的一种可能的情况。北京方面态度的转变可能会加速这种缓和,但即使没有这种缓和,战后也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